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3月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刚落下一场春雪,在希里沟镇东庄村东南面的冷水鱼饲养基地里,赵登华正折腰往镀锌板帆布池里撒饲料,池子里的三倍体虹鳟鱼欢快地扑腾吃食,溅起片片水花。
“瞧这精神头!2024年5月投的苗,现在最大的都长到五斤重了。”赵登华呵着气笑道。眼前,六座直径6米,高1.85米的饲养池规整摆放,充溢生气勃勃,谁也想不到,三年前这儿还仅仅片荒滩。
故事还要从一次调查说起。2017年春,乌兰县安排人员到共和县龙羊峡观赏,赵登华头次见到冷水鱼饲养。“其时,看到协作社里饲养的三文鱼个个活蹦乱跳,并且那儿的气候也和这边差不多,我就想咱们那里能不能养?”从那时起,赵登华便有了养鱼的主意。
2022年,乌兰县农兴水产饲养专业协作社的钢架厂房在东庄村东南面的空地上建了起来,赵登华预备大干一场,但是,实际给了他当头一棒。转年投下的万尾鱼苗,不出俩月就折损过半。他蹲在池边,看着翻白肚的鱼苗直挂心。
技术员画龙点睛:“水温差半度,溶氧少毫厘,它们就给你脸色看。”村里也开端对这件事议论纷纷,“传闻老赵养的鱼死了一半”“咱们这儿能养鱼吗?”“是啊,这还没养呢,就死了这么多”……
但是,越是这样,赵登华越是较上了劲。从此,饲养日志摞起半尺高,温度计两小时一查,饲料配比准确到克,连巡夜时手电的照耀视点都成了学识。
功夫不负有心人,到2024年9月,赵登华养的鱼苗成活率达到了90%,卖掉后也挣了6万多元。赵登华的成功让同村的人仰慕不已。
基地后厨飘来阵阵鲜香,近邻农家乐的老板娘正片着刺身,“老赵养的鱼没土腥味,客人尝过都说很新鲜。”案板上的鱼肉透着樱花粉,蘸点酱油,成了村里的招牌菜,光是一个月就能消纳掉20到30条鱼,有不少客人景仰从县城而来。
“现在,咱们出产的虹鳟鱼首要出售到乌兰县本地和海西州境内。”站在加工车间前,赵登华盘算着:“下一年产量能破1万公斤,还计划搞渔家乐,让客人现钓现吃。”
“咱们正着手规划村庄旅行工业,打造特色旅行项目,推进工业交融开展。一起,坚持绿色有机规范,带动农户参加工业高质量开展,助力村庄复兴,为广阔农户建立开展模范。”如今已是乌兰县农兴水产饲养专业协作社理事长的赵登华说。
远处215县道上,冷链车正鸣笛起程。过不了多久,这些在高原孕育出的冷水鱼,将沿着弯曲的山路“游”向更远的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