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湖湿地润泽大地,生态保护“短板”变“样板”、生态“颜值”变“产值”……今年以来,白银市按照“北御风沙、南保水土、中建绿洲”总体思路,坚决扛起“国之大者”的担当,深入践行习生态文明思想,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全市生态文明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平川区位于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的西南端。这里曾经风沙危害、水土流失严重。“三北”工程用树苗“缝合”了平川大地“绿化断带”。
通过顶层设计、政策保障、要素保障,平川区累计完成人工造林30.7万亩,的黄土披上了绿装,从“看山愁白头”变成了“眺望满山金”。
这是白银市探索绿色低碳高水平发展的生动实践。今年以来,白银市搭建起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以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对生态环境予以最严格的保护,有力推动生态环境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市委、市政府格外的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多次传达学习习在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安排部署“三北”工程攻坚战任务。
建立荒漠化综合防治和“三北”工程建设协调机制。白银市相继印发《市委、市政府关于逐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建议》《市委关于加强自然资源工作的决定》《市委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引领创新实践打造“三地一极”推动高水平发展的决定》等文件,明白准确地提出要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全力打造黄河生态保护治理示范地。
修编《白银市防沙治沙规划》,为推进全市沙化土地综合治理提供规划支撑。白银市把“三北”工程建设纳入林长制考核范围,通过总林长令、总林长会议、林长巡林等履职方式,全面压实荒漠化综合防治和“三北”工程建设党政责任。
作为黄河的一级支流,祖厉河流经靖远县39公里后注入黄河。2023年起,经过入河口水环境综合治理,靖远县在荒山秃岭间筑起了11.74公里的防护林带,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国土绿化,是一个长期性的系统工程。白银市坚持系统谋划、整体推进,积极探索“林草项目+政策性贷款+社会资本”融资模式,推行“投资人+EPC+O”运营模式,推广“拆、削、填、平、造”建设模式,推动国土绿化扩面、提质、增效。“十四五”以来,全市累计完成国土绿化面积178.95万亩。
抓技术提质量,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白银市以水定绿、适地适树,科学、生态、节俭、务实开展国土绿化。年降水量400毫米以下的区域,坚持节水灌溉导向,配套上水工程,通过修建简易蓄水池人工浇灌的方式和优先选用耐旱耐寒本土树种,提高造林成活率;年降水量400毫米以上区域,坚持雨养灌溉导向,实施“针阔结合、乔灌混交”模式营造混交林。严把苗木栽植环节,确保造林成活率;全方面实行苗木“两证一签”制,实行现地监挖、随栽随挖,有效确保工程质量。
抓管护固成果,依法依规守绿护绿。白银市把抓实林长制作为推动“三北”工程建设有力抓手,划定并厘清3164名四级林长责任区域。选聘生态护林员2099名、草管员665名、公益林管护员626名,构建“一长三员”网格化管理体系,对全市林草湿资源进行全覆盖管护。同时,严格落实林草湿资源管护制度和封育禁牧措施,一体化推进森林草原防火、有害生物防治、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等重点工作,持续巩固提升国土绿化成效。
白银市“三北”工程区坚持治理致富并重、增绿增收并举,依托工程建设适度发展经济林果、新能源等绿色产业,“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鲜活故事层出不穷。
平川区利用四年时间,种植文冠果20万亩,实施文冠果全产业链示范基地建设,打造连片种植示范基地5个、文冠果庭院种植示范村20个,建设从种植示范、产品加工、生产销售到旅游观光、品牌打造、产业研发的全产业链,拓展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
靖远县利用绿色资源“好底子”,握住绿色产业“钱袋子”,全县特色经济林种植培养面积达到55.97万亩,其中,枸杞种植培养面积达到28.12万亩,文冠果种植培养面积达到23.9万亩,经济发展含绿量不断提高。
在“三北”工程推进过程中,白银市抢抓机遇、把握政策、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全力以赴做好“三北”工程及林草重点项目实施保障。2024年,成功申报白银市陇中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白银市陇中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中央财政“三北”工程林草湿荒一体化保护修复项目;储备祖厉河流域陇中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谋划腾格里沙漠南缘防风固沙治理、黄河廊道生态保护修复、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流失治理、祖厉河廊道ECO治理等一批“三北”工程重点项目。
未来,白银市将坚持创新驱动,在体制机制、治理模式、工程管理、产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积极探索,坚决打好新时代“三北”工程攻坚战。